广东:一颗荔枝的创新“进化史”

发布日期:2020-07-03 13:50:19   来源 : 农业农村部网    作者 :admin    浏览量 :797
admin 农业农村部网 发布日期:2020-07-03 13:50:19  
797

  盛夏时分,从揭惠高速公路雷岭收费站出来右转,沿着235省道进入潮南区雷岭镇,一路风光旖旎。行至山林田间,只见连片的荔枝林挂着红彤彤的果实,雷岭荔枝又熟了!

  革命老区出佳果,荔枝在雷岭这片革命热土孕育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好土壤、好水源,日照充足,再加上成熟期晚,造就了雷岭荔枝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养分更好,自然糖分更足,甜度更高。

  雷岭人对荔枝情有独钟,以及对种荔枝的坚守,成就“荔枝之乡”的美名。近几年,雷岭镇在品牌化、产业化等方面进行探索,一颗小小的荔枝逐渐“进化”,形成该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今年,从荔枝文化节到端午节结束,来雷岭镇游玩、采购的市民游客非常多,仅端午节三天,镇上的饭店、大排档几乎全部满座,这是雷岭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这也对本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岭镇委书记欧阳仕表示,下来,雷岭将以荔为媒,推动全镇产业升级和“农旅双链”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荔/史 

    坚守成就荔乡美名 

  “雷岭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就已经有人种植荔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谈及雷岭荔枝的种植历史,雷岭镇原荔枝协会会长张海元眉飞色舞,打开了话匣子。

  张海元今年65岁,1998年至2015年期间担任第一任会长,对于荔枝这近20年的发展历史,他是亲历者,更是见证者。

  据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雷岭荔枝品种以乌叶为主,当时的种植方式比较粗犷,产量低,全镇仅七个村子种了荔枝,面积也不广。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分到田地,一时掀起荔枝种植热潮,“那个年代群众种植热情也高,不少农民承包了土地种上了荔枝,也过上滋润的日子。”

  张海元便是其中一户“过上滋润日子”的人。时年30来岁的他刻苦耐劳又勤奋好学,晓得种植要领,没多久就成为镇上第一个“万元户”。他说,当时他种植的荔枝产量多,卖得也很好,获益后马上用这笔钱建起新房子。

  时间回到1986年。从这年起,雷岭镇开始引进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品种的荔枝。到1995年,全镇几乎村村都种起了荔枝,每逢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的红色果实与村民的笑脸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面。

  那么,缘何雷岭盛产荔枝?张海元介绍说,雷岭镇土壤属花岗发育砂壤土,含多种矿物质;全年平均气温21.8℃,冬季绝对低温在5℃左右,平均霜日少于5天,年均日照2000-2200小时;全年雨量充沛、水质优良、无水质和土壤污染……优良的生态条件,催生了更多荔枝品种到此“安家落户”。

  目前,雷岭全镇水果种植面积6.1万亩,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4.4万亩,主要品种有乌叶、赤叶、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等。经国家农业农村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雷岭荔枝产量达一万多吨。

  荔/志 

    一次“偶然发现”开启出口旅程 

  进入21世纪初,雷岭荔枝开始迎来历史性转变:首次走出国门,漂洋过海直抵国外超市卖场。

  这一转变源于张海元的“偶然发现”和原汕头市检验检疫局所作的努力。张海元说,他从1998年任镇荔枝协会会长后,便开始探索如何让雷岭荔枝“走出去”。有一天,他偶然从新闻报道上看到一则新闻,内容显示:饶平拥有当时出口美国的生产基地,在粤东地区属于唯一。看完新闻后,他几天睡不着觉,“雷岭的荔枝品质也不差,理应也可以走出国门”。

  2004年,张海元联系了原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并邀请该局派专业人员到雷岭考察荔枝的品质是否符合出口标准。为促进雷岭荔枝出口,该局拨款4万元支援雷岭老区进行荔枝果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积极向出口商推荐。

  “当时,植检技术人员多次下乡,帮助雷岭建立健全科学的荔枝生产和安全使用农药等各项管理制度,还帮忙布设病虫害疫情监控体系,创建了符合国际植物检疫要求的出口荔枝果园2个1000亩。”张海元说。

  此外,该局还出资6万元,协助指导雷岭做好荔枝收获期的采摘、选果、冷藏、保鲜和包装等工作,严格农药残留的检测和装柜前的冷处理检测,从而确保了雷岭荔枝保质保量出口。

  经原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推荐,最终,雷岭镇与佛山一家农产品外贸企业达成合作,通过这家企业,雷岭荔枝开启了远赴美国市场的旅程。

  张海元清晰记得,那是2005年7月6日下午,随着经检验检疫合格的2个集装箱36.73吨装箱荔枝的发运,汕头“雷岭荔枝”终于实现了跨出国门的“梦想”,首次获得以“绿色农产品”身份出口到美国。

  “雷岭荔枝也能出口美国了!”谈及此,张海元仍然很兴奋,他激动地说:“荔枝首次出口美国这一大喜事,极大振奋了种植户的信心,也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优质品种也供应港澳市场,其余在国内各地销售。”

  荔/益 

    一颗荔枝铺就富民之路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像张海元一样从种植荔枝中获益成为“万元户”的农户不多,但通过种荔枝而走上脱贫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麻埔村村民陈金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今年60岁的陈金福,25岁开始就随父母到自家承包的荔枝园,学习种荔枝的基本要领。由于勤奋好学,陈金福很快掌握种植技术。两年后,他接过父亲的荔枝园,管养起家里100多棵荔枝树。

  渐渐地,陈金福发现,种植荔枝也是“靠天吃饭”的活,“荔枝一年仅一次收成,遇到‘大年’时一年大概有两万元收入,遇到‘小年’则赚得很少甚至赔本。”因此,刚开始管养荔枝时,趁着空闲之余,他总会外出打点零工挣点零钱贴补家用。

  时光飞逝。随着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陈金福通过嫁接,把一些新品种引入荔园,而主打品种乌叶产量销量也越来越好。2010年,陈金福一家六口搬离住了几十年的20平方米平房,搬进约300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

  “现在生活比以前宽裕多了,不用再愁吃愁穿,可以说是迈入小康了。”看到致富希望,陈金福干劲更足了。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东新村。该村位于大南山南麓,全村山地面积4500亩,荔枝种植面积2300亩。由于人多地少、交通闭塞,这里曾是贫困村。脱贫的故事,正是从一颗荔枝开始。

  在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张亚贤印象中,东新村产出的荔枝是雷岭荔枝最好的,他孩提时还亲眼见到一棵乌叶品种的荔枝树产出千余斤果实,令他难忘。

  从2008年上任以来,东新村发生的点滴变化,张亚贤最为清楚。12年间,在上级政策的指导与支持下,东新村村容村貌在悄然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有涨。

  “东新村设有一个荔枝园,用于种植符合出口要求的荔枝。雷岭荔枝出口这么多年来,村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的种植本事,还从中受益。”张亚贤说,东新村还是2008年以来每一年汕头潮南荔枝文化旅游节活动的举办地,每到这个节日,激增的客流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收入。

  荔/业 

    以荔为媒做强做优雷岭荔枝产业 

  “端午节这天,整个镇车流量比平时增加了3倍,全镇客流量相比以往同期大大增加。午餐和晚餐时间,镇上的餐馆基本满座,今年这种现象还是头一次见。”雷岭镇委书记欧阳仕认为,这是近期举办的2020汕头潮南荔枝文化旅游节引发的带动效应。

  在欧阳仕看来,这种现象绝非偶然:首先,通车后的揭惠高速公路雷岭段改变了以往雷岭交通落后的局面,方便了四面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次,近几年来雷岭重视打好打响“旅游牌”,已连续11年举办的荔枝节提高了雷岭荔枝的知名度,慕名到雷岭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际上,雷岭荔枝一直在探索“走出去”,让外地更多人品尝到雷岭荔枝。欧阳仕介绍,近年来,雷岭镇通过做优做强荔枝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局面。该镇通过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制订荔枝栽培技术标准、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方法,实现从传统种植方式向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在汕头市、潮南区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连续多年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不断加大推介力度,使“雷岭荔枝”在海内外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今年的雷岭荔枝既是‘大年’又是丰收年,全镇荔枝总产量达到12000吨。”他说,由于荔枝具有上市时间集中、保存期短的特点,一旦产量过大势必面临销售困难的严重问题。为防止果贱伤农,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潮南区、雷岭镇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及早谋划,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拓展各种渠道帮助雷岭果农销售荔枝,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期举办的荔枝文化节让欧阳仕看到了探索的成效与惊喜。据了解,今年的雷岭荔枝文化旅游节活动规模为历年之最,还有广东广播电视台两位“名嘴”前来助阵,更有网红主播首次亮相荔枝园开展直播带货。今年的雷岭荔枝文化节以“荔枝+电商+慈善+旅游+直播带货”营销模式,带旺了雷岭荔枝产销季,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今年荔枝总销售额有望突破1个亿!”高兴之余,欧阳仕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雷岭镇在荔枝产业的深加工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冷链、保鲜、运输、人才等,以及在电商销售方面才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他表示,雷岭镇将继续充分发挥和放大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荔枝文化旅游节为契机,以荔为媒、以荔会友,以农产品供应、文化旅游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助力三产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真正实现村强民富。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网站维护:研究所科研信息处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北路(农业部北办公区) 电话:010-59195293/66117652/66067899/66167899